調查:公眾對政府信任度隨政府層級依次遞減

人民網北京12月27日電 (記者 常紅)中國社會科學院26日發佈《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2)》。報告包括:社會景氣、社會包容、公眾參與、城市公共服務包容性評估、社會管理績效評估、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政府信任等方面。社會景氣研究報告結果表明:2013年,我國的社會景氣指數為62.8(滿分為100),與2012年(62.2)相比略有提升。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隨政府層級的高低依次遞減。公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為95,對省市政府的信任度為93,而對縣區政府的信任度則為72。

2013年,我國的社會信心指數為77.4,比2012年的社會信心指數提升2.4個分值,這表明公眾對國傢未來三年社會發展的預期良好,信心充足。在社會信心微觀層面,公眾信心度最高(認為會變好的比例)的三項依次是傢庭關系(80.4%)、人際關系(73.9%)和健康狀況(67.7%);信心度最低(認為會變差的比例)的三項依次是生活壓力(21%)、住房狀況(13.9%)和工作狀況(12.1%)。在社會宏觀層面,對未來三年變化的預期上,公眾信心度最高的三項依次是基礎設施狀況(70.1%)、醫療服務(60.9%)和教育水平(63.5%);相比之下信心度最低的三項依次是物價水平(44.8%)、食品安全(33.8%)和環境質量(33.1%)。進一步的分析結果顯示,完善的社會保障不僅能夠增強公眾對未來的預期,而且能夠提升公眾的消費信心。

對公眾的滿意度進行分析:個體層面的滿意度好於社會總體層面的滿意度。在個體層面公眾滿意度最高的三項分別是傢庭關系(63.1%)、人際關系(53.7%)和健康狀況(50.1%);最不滿意的三項依次是生活壓力(37.34%)、收入水平(33.5%)和住房狀況(28.4%)。在社會總體層面公眾滿意度最高的三項依次是基礎設施狀況(56.1%)、教育水平(入學擇校、教學質量等)(44.8%)和治安狀況(39.7%);滿意度最低的三項依次是物價水平(61.5%)、食品安全(52%)和環境質量(43%)。

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結果還表明:經濟收入對公眾滿意度的影響呈現二元分殊態勢,即在個體滿意度層面,公眾的收入水平越高,滿意度越高,而在社會總體層面,收入水平越高,滿意度越低;總體而言,公眾對收入水平滿意度較低,收入差距仍然明顯;相比之下,公眾對經濟發展水平滿意度較高,但社會公平公正、物價水平、食品安全和環境質量成為最不滿意的社會問題;公眾對基本民生服務滿意度較低,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率仍需提高;有效的社區參與能夠顯著提升公眾的滿意度水平。

對政府信任度進行分析:公眾對政府職能部門的信任度為65,對政府執政能力的信任度為69。對政府進行分層分析以後,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隨政府層級的高低依次遞減。公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為95,對省市政府的信任度為93,而對縣區政府的信任度則為72。數據分析結果還顯示,社會參與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參與程度越高,對政府的信任度越高。

對公眾的相對剝奪感進行分析:公眾經濟收入的高低直接影響公眾的相對剝奪感水平,收入水平越高,相對剝奪感越低。而且,公眾的相對剝奪感會隨著主觀經濟社會地位的提升而降低。從地位不一致的視角出發,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之間的差異越大,其相對剝奪感越強烈;在同樣的經濟地位下,社會地位越高,公眾的相對剝奪感越低。進一步的分析結果表明,完善的社會保險不僅具有抵禦社會風險的功能,而且能夠起到緩和公眾心理失衡的作用,能夠顯著降低公眾的相對剝奪感受。

通過調查發現,城市居民的居住狀況顯著影響其相對剝奪感受,住房狀況愈差,公眾被相對剝奪的感受就愈強烈。住房狀況、個人收入和生活壓力已成為城市民眾最不滿意的事項,而在實質上,這三者之間相互關聯,住房成為城市民眾收入壓力和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統計結果表明,在所有受訪者中,租房居住者的比例為15.6%,其中30歲以下者占45.4%,40歲以下者占70%,也就是說青年人成為住房的主要需求人群。住房問題不僅關乎人心的相背,而且會直接影響中國年輕一代的政治取向與態度。

調查還發現,公眾的一些重要的期盼,已經不再是基於溫飽的點點滴滴,而是提高生活質量的方方面面;公眾的一些重要的關註點,已經轉移到國傢宏觀的形勢、社會與政治參與的程度以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上來瞭;公眾的一些重要訴求,也主要放在瞭住房、環境質量、食品安全、物價水平等關乎民生的基本粉狀成型機問題上,放在瞭自身權益的保護上。這些似乎可以說明,中國的社會發展可能也已經到瞭一個“拐點”,從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即低收入階段提高到瞭社會發展更高層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階段。在這個社會發展的新階段裡,公眾的訴求可能更多地會關註自身權益的保護,關註自己與周圍社會群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強調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以及對公共事務參與表達出強烈的意願。

調查認為,出現中國社會發展拐點的一個最重要的基本條件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通過多年的積累和努力,能夠實現瞭溫飽,並能夠逐步走向小康與富裕。在這裡,值得註意的一個指標是恩格爾系數。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之間為溫飽,40%-50%之間為小康,30%-40%之間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統計的數據 ,在2012年,中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0.8%,說明我們國傢在2010年前後的時間,已經擺脫瞭溫飽,並在逐步走向小康和富裕。這種恩格爾系數變化的狀況也可以從人們的社會態度上反映出來。在1987年我們做的一次全國城市居民的抽樣調查中,我們發現,那時候人們最不能滿意的是物價上漲 ,而我們今年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人們最不滿意的社會問題則是社會公平公正。這說明,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追求也會隨之發生深刻變化。

出現中國社會發展拐點的條件,除瞭中國的經濟發展通過多年的積累,最終實現瞭溫飽,並逐步走向小康和富裕這個基本條件以外,最重要的還是人們的一種被強烈包圍著的感受:即對於民眾來說,出於一種對國傢的熱愛和參與的責任,強烈地感到要改變現狀,用改革來促進國傢的自動化食品機械發展;對廣大幹部來說,也看到國傢與社會在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出於對民族和對歷史的責任感,也強烈地感到不改革不行,也希望通過改革促進國傢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事實上,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當上面與下面這種不約而同的不安與焦慮,和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由之所產生的更高層次的訴求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中國社會發展的拐點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和產生。

據瞭解,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於2013年5月進行瞭“社會態度與社會發展狀況”問卷調查。這次調查推論的總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通過多重隨機抽樣,我們從全國31個 省市自治區及1223個市縣區旗中抽取瞭60個市縣區旗和540個社區委員會和居委會,有效樣本量為7114。

月餅成型機
arrow
arrow

    tth937vh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